假设我们要设计一个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器,这个服务器可以供多个客户端同时进行连接,并且能处理请求。
假设我们使用多线程处理并发,但多线程需要上下文切换,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繁琐的,尤其是客户端连接非常多,上下文切换的代价非常高。所以我们把目光转回来,回到单线程处理大量的客户端连接。
假设有ABCDE请求连接服务器,则
while(1){
for( Fdx in (FdA~FdE)){
if(Fdx 有数据){
读Fdx;
处理Fdx;
}
}
}
这个程序处理的方式性能还不错,但依然不够好,原因在于判断是否有数据的步骤是我们的程序判断的,这样性能是比较低的。我们看看select、poll、epoll是怎么做的。
比如大名鼎鼎的Redis和Nginx用的就是epoll,javaNIO在Linux下用的也是epoll.
select提升效率的主要方式是,将reset(是一个1024位的bitmap,标记io是否有数据)从用户态拷贝到内核态,让内核帮我们判断是否有数据,这样效率会提升。
poll和select的方式原理实际上差不多,poll自己定义了一个结构体pollfd,里面有一个属性revents,当有数据来了的时候,将其置为为POLLIN,然后进行读数据处理数据。poll使用pollfds(pollfd数组,数据大小远大于1024)解决select 1024个io限制的问题。并且pollfds通过置位也可以恢复。
epoll的方式是将epfd这块内存设置为用户态和共享的,降低拷贝的开销。 此外,epoll的模式下,返回的nfds是一个整数,表示有几个io有数据,并且将有数据的io置于数组最前面,这样就可以实现O(1)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了。
用户态
内核态